在当今时代,微信已深度融入现代人的生活,无论是工作事务的沟通协调,还是日常生活的社交分享,都难以离开它的身影。能否高效运用微信,已然成为影响生活与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。正因如此,对微信进行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。 此前,我一直在探寻微信好友、微信群以及微信朋友圈的有效管理方法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在知乎上发现了 webot 社群助手,它提供免费试用,于是我抱着尝试的心态体验了一番。

实际上,这大致呈现了微信好友完整的生命周期流程。
微信好友添加环节,主要存在四种来源途径:通过群聊添加、扫描二维码添加、输入微信号搜索添加以及经由好友推荐添加。当成功添加好友后,主动发送一份自我介绍是个不错的做法。自我介绍可根据不同对象,准备简洁版或详细专业版,这样既方便对方对自己进行备注,也有助于对方快速了解自己。通常情况下,当你发送了自我介绍,对方大概率也会回发他们的介绍信息。此时,你便可以依据对方的自我介绍内容,为其添加备注。具体操作是将对方自我介绍中的文字或图片复制下来,粘贴到微信备注页面的描述一栏,如此在后续触发聊天时,便能快速知晓对方身份。
微信好友管理本质上就是对通讯录的管理,其核心目的在于辅助记忆,同时便于进行群发消息操作。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小技巧:
利用微信可单独设置聊天背景的功能,将对方的自拍照或者与对方的合照设为聊天背景,这能极大地提升辨识度。
根据不同的好友来源设置差异化标签。参考安骐君文章中的分类方式,我是这样做的:将两个月内有过成交的客户定义为 A 类;把曾经有过交易,但超过两个月未再有交易的客户定义为 C 类;其他人群统一归为 Z 类。例如备注格式为:A - 昵称 - XX 推荐 - MOWA 客户 。
完成备注设置后,便进入好友盘活阶段,这也是最为关键的 “链接” 环节,主要方式可总结为微社交与抽奖两种。在我看来,微社交其实就是一对一的私聊互动,而抽奖则涵盖一对多的激活手段,比如微信群发红包、开展抽奖活动,或者在朋友圈发起集赞、抽奖等。通过这些互动方式,我们能够进一步对好友进行筛选。那些在互动中感觉投缘、聊得来的好友,便可以将其列入星标好友行列。而经过多次激活尝试,始终没有任何互动的好友,基本就可以考虑从好友列表中删除了。